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王可心 校对:杨勇 审核:陈玉香
这个盛夏,广西医科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乡村的深情,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程。从南宁到钦州,再到北海、贵港、百色、凭祥……46支实践团1200余名师生深入基层,累计服务超8万人次,在八桂大地书写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广西医科大学暑期“三下乡”出征仪式。
医路同行护健康:把专业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在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龙琴村,口腔医学院实践团创新推出“一老一小”口腔健康筛查模式。同学们上门为村里老人进行口腔检查,并为适龄儿童提供涂氟服务,帮助孩子们预防蛀牙。同时通过教学传授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圆弧刷牙法”“巴氏刷牙法”等口腔清洁技巧,得到当地居民的高度评价。
“阿婆,您的假牙需要调整咬合关系。”口腔专业学生蹲在木凳旁,边用壮语与老人交流,边在健康档案上标注。村民赵婆婆紧握她的手感慨:“以前看牙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去县城,现在医生来到家门口。”
公共卫生学院实践团开启“1+N”政校企协同模式:联合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嘉里粮油(防城港)有限公司在村镇设置固定宣传点,通过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知识竞答、现场讲解咨询和义诊等形式,让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等健康知识广泛传播。他们还通过定点宣传与入户调研取样,了解居民的健康用油习惯,提升居民对黄曲霉毒素等风险物质的认知。
“原来反复煎炸的油会产生黄曲霉毒素!”村民韦阿姨举着刚领到的控油壶惊叹道。
同学们在进行社会实践。
红心向党铸医魂:在英雄足迹里读懂“医者初心”
基础医学院实践团沿着“凭祥—法卡山”红色线路,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当战士们跟着我们学习心肺复苏时,突然读懂了‘医者仁心’的深层含义。”实践团成员张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实践团利用特长,在那坡县革命旧址上了一节生动的“云上党史课”。带领广大网友云游革命旧街,讲解此地的红色党史与医大校史,共同追溯峥嵘岁月。镜头下,斑驳的砖墙、简朴的屋舍与旧址遗迹串联起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和抗战医者的坚守历程。活动引发热烈反响,累计获赞6260次。“思政课还可以这么潮!”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留言道。
在那坡县革命旧址开展“云上党史课”。
跨界融合促振兴:让健康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绿色沙龙环保协会将医疗志愿与生态保护结合,在湘江流域开展“健康河岸行”。师生们一边为村民检测水质、普及寄生虫防治知识,一边组织河岸清理、开展小学环境教育课等活动,让环保文化在孩子心里扎根,让“保护母亲河”成为大家的共识。
社会工作协会“夕阳红·青春行”服务队走进了灵山县双鹤街道和灵城街道。在这里,队员们遇到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生活困难的唐氏儿童能够完成一把精美的纸伞,逼仄空间里的家庭孕育出两名大学生……这些故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社工服务不仅仅是给予帮助,更是传递爱与力量。他们与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灵山县“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一同开展长者游园、防溺水知识宣传、探访困难户、健康宣教等活动,以专业服务激活老年社会组织活力,丰富灵山县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动。
“他们需要‘鱼’,更需要‘渔’。我们不仅要送医,更要送希望。”团队指导老师龙老师说。
在当地做义诊。
青春足迹写担当:在服务中成长为“边民健康守护者”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一直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议题。学校团委实践团围绕边民健康,在广西边境县城、乡镇为当地居民现场问诊、测血压、查血糖、普及急救健康知识、开展理论宣讲,调研地区常见疾病,医学生们以专业服务践行“健康为民”理念,持续传递健康关怀,让医学温度抵达边民身边。
药学院实践团在边境妇女儿童之家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精心准备的“家庭药箱整理指南”和“社区用药小课堂”科普讲座备受欢迎。针对边民跨境购药习惯,实践团提醒群众警惕境外“神药”陷阱。在京族三岛,实践团深入万尾村开展用药知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余份。本科生莫妹雪在整理问卷时发现,边境地区群众安全用药意识亟待提升。“很多老人不注意看药品说明书,错用药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实践团耐心地为村民讲解药品储存、过期药品处理、安全用药等知识。一位京族老人握着学生的手说:“这些年轻人教的方法,我们一听就懂!”
学生向老人进行健康用药科普。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课本知识到活水实践,广西医科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诠释担当。这场贯穿盛夏的青春接力,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医”路力量,更在八桂大地播撒下健康中国的希望种子。
原文地址: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51221931380912128
TOP